第一百二十章 独坐残破的界阶-《天马行空四部曲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万神庙(pantheon),又译万神殿、潘提翁神殿,位於今义大利罗马,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,后改建成一座教堂,是古罗马时期重要的建筑成就之一。

    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,后者将它更名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,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。

    万神庙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,该庙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,為的是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。

    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,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,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「m─agrippa─l─f─cos─tertium─fecit」的字样,意即「吕奇乌斯的儿子、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─阿格里巴建造此庙」。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,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,才证实整幢建筑其实都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。

    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,后者将它更名為「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」,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。

    变身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,这一时期虽然庙内的大理石和穹顶上的镀金青铜板屡次被盗,但最终都又都重新寻获。

    文艺復兴时期该建筑物成為了义大利建筑师们殷切学习的对象;1435年,罗马元老院宣布对该建筑进行保护。

    对万神庙真正的破坏是在16世纪中叶,当教廷準备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时,教宗乌尔班八世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,用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上的天盖,以及圣天使城堡的80门大炮。

    乌尔班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纪时期的教堂,还下令在万神庙门廊两侧建两座鐘塔。这些作為都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,拉丁谚语「巴波里没做的事,巴波里尼做了」由此而来。「巴波里」就是拉丁语中「野蛮人」的意思,而「巴波里尼」则是这位乌尔班八世的姓氏。

    不过义大利人最终还是报了仇:在為义大利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、埃马努埃莱二世造墓时,人们特地熔化了圣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来做墓地装饰,象徵性地夺回了万神庙的青铜;而两座鐘塔也最终在1883年被拆除。

    万神庙自文艺復兴时期以来就是伟人的公墓,这裡埋葬的除了维克多、埃马努埃莱二世外,还包括了义大利著名的艺术家拉斐尔和阿尼巴尔、卡拉齐等人。

    万神庙今天还是义大利的一个教堂,这裡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,但同时它又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,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

    万神庙的结构简洁明了,主体呈圆形,顶部覆盖著一个直径达43、3米的穹顶,是自建成后到1436年间最大的穹顶。

    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、3米,顶部有一个直径8、9米的圆形大洞,用於採光。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採光点,这样以来光线从顶部泄下,并会随著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,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,十分适合宗教建筑的本性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