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迴头下望人寰处,不见长安见尘雾。唯将旧物表深情,鈿合金釵寄将去。釵留一股合一扇,釵擘黄金合分鈿。但教心似金鈿坚,天上人间会相见。临别殷勤重寄词,词中有誓两心知。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為连理枝。 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 《长恨歌》,是一个将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艺术中,以富层次韵味的抒写笔法,所描绘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。 前半篇写实,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。全诗语言声调优美,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,有很高的艺术成就。 白居易将这首诗归為「感伤」类,歷代均认為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。诗中融合了许多歷史典故(包括汉武帝与李夫人、卫子夫、陈皇后等),可能还受到《目连救母变文》与《欢喜国王缘》等文章的影响。 长恨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作品。在白居易生前就已经广為人所传颂,歷千年依旧在人口中,广為流传,且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品,如:元朝王伯度《天宝遗事诸宫调》、元朝白朴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杂剧、清朝洪昇《长生殿》、现代剧作家曾永义的《杨妃梦》等,甚至影响了日本的文坛如《源氏物语》、《枕草子》等作品。 由於《长恨歌》的知名度高、话题敏感,且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主题,歷代解读此诗也有许多评价与争论。 例如张戒、周紫芝、张祖廉等,或从礼教出发,认為长恨歌描绘爱情的内容太俚俗、轻薄。沉括、范温、张戒、杨慎、赵翼认為长恨歌记载唐玄宗、杨贵妃的史实有错误。 而薛雪与周紫芝意见不同,王楙不同意张戒的批评。此外如赵翼、王国维对全诗给予很高的评价。 虽然白居易曾说过:「今僕之诗,人所爱者,悉不过杂律诗与『长恨歌』已下耳,时之所重,僕之所轻。」 然而他也写过:「一篇长恨有风情,十首秦吟近正声」的诗句,陈寅恪据此认為白居易自詡《长恨歌》為其「压卷之杰构」。 琵琶行并序─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,闻舟中夜弹琵琶者。 听其音,錚錚然有京都声,问其人,本长安倡女,尝学琵琶於穆、曹二善才,年长色衰,委身為贾人妇。遂命酒,使快弹数曲,曲罢悯默。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,今漂沦憔悴,转徙於江湖间。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,感斯人言,是夕始觉有迁謫意。因為长句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琵琶行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