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www.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m. 伍尔芙跟随父母住在伦敦市区,邻海德公园。她的早年教育由父母在家指导完成。 1895年她的母亲突然离世,2年后,同母异父姐姐去世,15岁的伍尔芙因此遭受若干次精神崩溃。 后来在自传《存在的瞬间》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性侵。1904年,父亲莱斯利史蒂芬爵士去世之后,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。后来她们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。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,最初為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》撰稿。 1915年,她的第一部小说《远航》出版,其后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。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成立的「贺加斯岀版」推岀。 伍尔芙被誉為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,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;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,如乔伊斯。 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,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,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。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「朝著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」。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至今仍有影响。 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,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,她又成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。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鬱症,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:「永不要相信我的信,不骗你,写这信之前我彻夜未眠,瞪著一瓶三氯乙醛,喃喃说著不能、不要,你不能饮。」 1941年3月28日,她在自己的口袋裡装满了石头之后,投入了位於罗德麦尔(rodmell),她家附近的欧塞河(riverouse)自尽,留下了给丈夫的遗书。伍尔芙与詹姆斯乔伊斯同年出生,又同年死去,两人又同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。 最近关於吴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於三个方向:女权主义、同性恋倾向及抑鬱症病史。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eileenbarrett和patricia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:《virginiawoolf:lesbianreadings》。 第(1/3)页